行天宮介紹
行天宮位於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和松江路口,俗稱恩主公廟或恩主宮,是一座主祀關聖帝君的台灣傳統民間信仰廟宇。除了台北本宮外,1956年,黃欉在北投和三峽兩地重建了供奉關公的廟宇,合稱「行天三宮」。行天宮發展至今,不僅是當地的重要民間信仰中心,也是全台各地信徒敬仰的場所,成為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中心之一。
行天宮歷史
行天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,當時新北市樹林鎮的煤礦商人黃欉,行天宮敬稱「玄空師父」,在台北市九台街(現今林森北路與民權東路口附近)建立了關帝廟行天宮,最初名為慶善堂。1960年代初,黃欉計劃擴建行天宮,但由於政府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此地被劃為國民中學預定用地。經過多次交涉,台北市政府以瑠公圳末梢支流和沼澤的公有地交換廟地,黃欉便委託擁有豐富建廟經驗的廖石成進行設計和施工,最終在1968年完成了行天宮的新建工程。
1949年,黃欉在三峽建立了關帝廟行修宮,但隨著香客日益增多,廟舍不敷使用,於是將廟遷至今日北投行天宮所在地。北投行天宮採用三殿式的大廟格局,顯得更加氣派。1962年,黃欉開始建造白雞行修宮,並於1965年完工。這樣,台北行天宮、北投行天宮和白雞行修宮形成了行天三宮的系統。
行天宮的發展歷程展示了其在台灣民間信仰中的重要地位,從一座小廟逐漸成為全台信徒敬仰的信仰中心。
行天宮建築特色
行天宮三宮採用了閩南式燕尾翹脊的建築風格,其特色在於使用鋼筋水泥建材,但卻成功營造出傳統木造寺廟的風貌。三宮的主體建築外牆貼上了具有傳統色彩的紅鋼磚,突顯了關聖帝君「赤面如赤心」的神格。
主體建築的正面,包括前殿和左右山門,由十二根柱子構成的大廟格局,又稱「十一開間」,即前殿五開間,左右山門各三開間,整體景觀宏偉壯麗。廟宇的空間寬敞舒適,格局大方得體,比例均衡優美。特別是屋脊的曲線,弧度適中,在天際中略顯昂揚,散發出一種空靈秀逸的氣質。
行天宮交通資訊
行天宮地址:10491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9號
落成:1943年
行天宮電話:02 25027924
(交通資訊常有變動,出發前請先向各交通場站確認。)
自行開車:
- 國道1號→圓山交流道下→建國高架道路→民權東路出口下→建國北路三段→民權東路二段。
- 行駛北二高(國道五號)→至安坑交流道景美出口下→環河路→水源快速道路→水源路→師大路→汀州路三段→辛亥路→建國高架道路→建高民權東路出口下→建國北路二段→左轉民權東路二段→松江路口即可抵達
大眾運輸:
- 公車
行天宮站 | 214(直達車) 222、222(區間車)、33、72、棕16、222、222(區間車)、286、286(副)、298、33、642、643、676、72、74、松江-新生幹線、敦化幹線 |
---|---|
民權松江路口 | 225、225(區間車)、285、49、49(區間車)、5、505、527、617、617(區間車)、63、63(區間車)、642、643、676、685、內科通勤專車18(捷運民權西路站-內科)、松江-新生幹線、紅29、紅31、紅32、博愛公車、敦化幹線 |
民權松江路口站 | 109、203、226、277、279、280、280(直達車)、41、612、612(區間車)、676、松江幹線、松江-新生幹線、博愛公車214、222、222(區間車)、26、49、505、527、642、643、72 |
高鐵台鐵
搭高鐵或臺鐵至臺北站下→轉搭臺北捷運新蘆線至行天宮站下。
捷運
搭臺北捷運新蘆線至行天宮站下,由3號出口出站後右轉步行至民權東路即可抵達。